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调研宁夏隆德县杨坡村为例

来源:杨七斤    时间:2023-11-14

  宁夏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资源,传统村落文化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是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如何让杨坡村通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一、杨坡村传统村落文化背景资源

  (一)历史变迁

  杨坡村位于隆德县温堡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约8公里,因清嘉庆年间有杨姓人家迁徙此地居住而得名。

  杨坡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据隆德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杨坡村有红山洼新石器遗址与禹(榆)家湾新石器遗址2处,从大量出土的陶片、陶罐、陶盆考证,属齐家文化。杨姓人家自清嘉庆年间迁徙至杨坡村旧庄沟,初有几户人家,到民国时人口增多,村庄扩大,有20余户人家,于是由旧庄沟向东迁移至现在的杨坡村。1929年,杨坡村属甘肃省庄浪县第三区(驻杜堡)杨安乡管辖,1955年属庄浪县安东区杨安乡管辖。1956年5月,由庄浪县划归隆德县属温堡乡,1958年属建国人民公社,1959年改属温堡人民公社,1984年改属温堡乡管辖至今,2004年杨坡村与陈沟村合并,至今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5户1380 人。主要有杨、张、陈、王四大姓氏。杨坡村地形东高西低,村落东西两山南北走向,并列而行,两山夹一谷,村落呈“丁”字形分布于谷口。

  (二)军事遗址

  据隆德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杨坡村有金代烽火台遗址1处、金代城堡遗址1处,民国时期城堡遗址1处。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记载:“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合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因三国时隆德属安定郡,建置月氏道,于是有民谚曰:“杨条坐在杨家坡,守住月氏动干戈。可怜马谡失街亭,杨条随着把头落。”

  (三)古建筑

  大王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966年被拆除。1982年村民自发修复重建,2021年由于年久木朽,又进行了改扩建,结构和形制是初建时的造型,为仿清全转歇山式钢混结构建筑。坐南向北,屋顶用传统的脊兽和青瓦封盖,门窗为传统的木质四门八窗,檐廊明柱,油漆彩画,靓丽雅致。里面造像是东周列国忠臣守将白马大王的塑像。

  蚂蚱庙,始建于清初,1966年被拆除。1984年村民自发修复重建,2015年由于年久木朽,又进行了改翻建,结构和形制是初建时的造型,为本地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南向北,屋顶用传统的脊兽和青瓦封盖,门窗为传统的木质双门双窗,檐廊明柱,油漆彩画,靓丽雅致。里面造像是宋朝名将刘锜。刘锜是传说中灭蝗保穑之神,因驱蝗有功,朝廷封他为“扬威侯暨天曹猛将之神”,民间称为“衔虫王”。蚂蚱庙中塑有虫王主像一尊,帅将两尊。

  五圣宫,始建于清初,1966年被拆除。1984年村民自发修复重建,2015年由于年久木朽,又进行了改翻建,结构和形制是初建时的造型,为本地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坐西向东,屋顶用传统的脊兽和青瓦封盖,门窗为传统的木质双门双窗,檐廊明柱,油漆彩画,靓丽雅致。里面是牛王、马王、龙王、山神、土地等五圣造像。

  (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氏彩塑艺术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宁夏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有限公司入选,当时是宁夏唯一一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又被原文化部认定。2018年6月,杨氏彩塑利用国家“十三五”文化和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在传承了近200年的旧址上建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杨氏彩塑艺术馆”,该馆为三层仿清歇山式钢混建筑,整体造型为一个“山”字型,是以纪念第一代传承人杨魁山的“山”字为背景设计而成。杨氏彩塑艺术起源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创始人经多方拜师求教,吸收借鉴各种民间艺术之长,融会贯通,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于一体,初步形成杨氏彩塑艺术的基本艺术风格。杨氏彩塑艺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有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二十多道工序,其间需使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法。成品以精美取胜,色泽鲜艳,造型夸张,内涵丰富,通过艺术化的偶像造型表达宗教理想和生活情感,成为六盘山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民俗学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五)非遗传承

  杨坡村是春节村民娱乐传统习俗较浓厚的村落,春节社火的主要形式有高抬、彩车、秧歌、划船、斗龙、舞狮、驿官、地摊、皮影、秦腔等。地摊戏、秦腔、皮影表演最为突出。

  杨坡村地摊戏始于民国时期,至今已传承三代,有近百年历史,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参演人员最多,演出范围最大,现在演职人员年龄最长者近90高龄,年龄最小者20多岁,演职人员有20多人。

  杨坡村的秦腔始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爱好者向专业演职人员请教学习,联合邻村逐渐形成了有固定场地、有专用设备的村级团队,现有30多人参与演出。

  杨坡村的皮影戏始于民国时期,起初邀请外村来的皮影戏为每年一届的庙会演出,后来,杨家坡村民逐渐喜欢上这种演出形式,他们拜师学习,组团演出。现在皮影戏在杨家坡已经传承三代人。杨坡村的皮影戏在时代浪涛的冲击下,仍在赓续传承,活跃在本村和邻村的节日中。

  杨坡村保留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原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陇右传统民间习俗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民间艺人层出不穷,最为突出的是铁、木、石、画四大匠人;杨坡村传统年俗节日、节令无一漏过,最为突出的是正月二十三的燎疳、五月五端阳节的烧高山、七月十五庆丰收的献白盘、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习俗;杨家坡小吃地方搅团、馓饭、暖锅、凉粉、甜醅等特点突出,保留了许多烹饪制作技艺和饮食方式。

  (六)红色基因

  1936年10月16日,西征红军一部从单家集一带去静宁、庄浪、隆德三县交界处的杜家川、杨家坡、陈家沟一带,迎接红二方面军北上。红军经过杨坡村时,一名红军战士,将一套马骑鞍,一对马蹬,一个军用水壶留在村民杨清盼家中,红军战士说,因马在行军路上病死,骑鞍他们背不动了,让老人保留好,日后再来取回,后无音信,实物现存于杨坡村民俗博物馆。

  1945年9月,中共甘肃工委派陈添祥以特派员身份,到敌占区隆德开展地下工作,陈添祥化装成走乡串户的货郎,从边区来到隆德县,在隆德县上梁李家沟,以转乡卖货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点,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45年10月,陈添祥在杨坡村活动时,晚上住在村里的窑洞中,村民杨栖鹤在家中作好饭菜送他吃,还给他毛毡和旧大衣让他取暖。

  (七)生态保护

  杨坡村存有一片桃杏林,是村落很好的生态景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杨坡村劳动妇女为主体,她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忍饥挨饿,上山义务栽植杏树,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今天,桃杏林发挥了生态景观和经济收入作用,成为杨坡村的“塞罕坝”,是发展旅游的很好资源。

  (八)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杨坡村人崇文重教,保留和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清中期文秀才陈鸿魁,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工作。清光绪年间武秀才杨廷弼,当时命为武教头。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设立杨坡小学,一代代读书人走出杨坡村,考上名牌大学,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存在的问题

  杨坡村是一个普通的西北传统村落,古朴的村庄坐落在两山夹一河谷的谷口,村落中有山岭、沟壑、古庙、烽火台、古城堡、杨氏彩塑、桃杏林、民居等。这个村子,保留了较完整的传统村落物质形态,延续了鲜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现场,同时也遭遇了现代化和社会改造的冲击,正如《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提到,“建筑是凝固的记忆,人群是流动的记忆,当村落的空间载体和人口载体变化,传统的乡村文明逐渐失去了栖身场所。”目前杨坡村面临着传统村落文化急需保护的现状。

  (一)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价值认识不足

  杨坡村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乡村现代化进程认识不够,缺乏正确的历史遗迹保护观念,村中新石器遗址、民居、古庙、烽火台、古城堡等文化遗存丰富,但大多已破败,很少有人去关注。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本村的历史文化环境优势。村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责任性不强,宣讲普及村落历史文化不足,村民缺乏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认同感,认识不到历史遗迹的重要意义,对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淡薄。

  (二)缺乏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升级指引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没有系统全面规划,村民没有认识到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升级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管传统村落文化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理念已得到世人的公认,但杨坡村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关注很少。所以,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需要有符合实际,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

  (三)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技术性、专业性很强,涉及的人员较为广泛,一个村子如果聘请专业人才专门从事此方面的工作实在不太现实。但杨坡村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懂技术的工程专家、规划设计部门工作人员、文物管理工作人员以及非遗传承方面的专业人才共同来完成。上述人员的奇缺,限制了杨坡村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保护经费短缺

  2012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自此以后,中央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甄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并对宁夏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26个传统村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所幸杨坡村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但经费补贴难以到位。由于杨坡村刚刚脱贫摘帽,村民自发筹资也十分困难,况且杨坡村由于村落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工程,旧民居院落被拆除掉,建成统一的红瓦红砖院落房屋,复原修复一些古建筑、古民居、古遗存需要大量资金。虽然区、市、县、乡各级政府大力引导、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但现在还未通过恰当的方式引进一家社会力量投资杨坡村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氏彩塑艺术品销路不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氏彩塑,至今传承七代,有200年的历史。如何让杨氏彩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给杨坡村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杨氏彩塑近年来除了家族几人在周边地区的寺院庙观进行神、佛像彩塑外,就是艺术馆每年假期接待研学活动人员,让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在假期亲自体验杨氏彩塑艺术的魅力。但由于杨氏彩塑艺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产业链没有形成,再加上艺术产品制作是一项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只能干一些简单活,工资低,几乎没有经济效益。

  (六)村志族谱整理编纂滞后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代的文化寄托和心理守望,承载着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传承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因此,村志族谱整理编纂,对于弘扬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提升城乡融合建设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坡村未能组织专业人员整理编纂村志,多数宗族没有编纂家谱。这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振兴事业是个不利因素。

  三、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在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让杨坡村传统村落文化的文物遗址保护、历史人物宣传、传统建筑修复、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红色基因赓续、传统民风民俗继承、杏树林的景观资源等在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中发挥巨大作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增加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认同感,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既是一个经济体,又是一个村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要加强村落文化保护。首先,村民不能忘记传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县、乡政府需要发挥作用,协助村上搞好村落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利用国家性拨款、企业社会赞助、村民筹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依旧修旧”修复和建设“非遗”建筑。加大宣传力度,唤醒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鼓励村民投入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当中,鼓励本村学生走进本地的历史遗迹,观察历史遗迹,倾听历史,口述历史,接受本村传统文化,增加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认同感。

  (二)发掘本村文化资源,唤起村民历史记忆,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城乡融合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保存好传统村落文化,让村落文化“活”起来,并且让古老的村落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文明相伴相生,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杨坡村发展乡村旅游,复原红山洼新石器遗址与禹(榆)家湾新石器遗址,修复金代烽火台、古城堡,复原杨条保月支城场景,复原红军战士给杨坡村村民留下马骑鞍、马蹬、军用水壶的场景,复原杨栖鹤给地下党陈添祥送饭场景;复原本村文武秀才宅邸;利用现有修复的大王庙、五圣宫庙、蚂蚱庙,每年定时举办三次大型庙会,通过庙会进行物资交流,向外推销本村土特产品,通过庙会展演杨坡村非遗项目地摊戏、皮影、秦腔戏,通过故事讲演,让这些村落文化“活”起来,使这些景点成为游客的打卡地。利用传统佳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五庆丰收的献白盘、八月十五中秋节、寒食节等,通过祭拜祖先、走亲访友、庆祝丰收等仪式,自发组织村民及外出回乡的本村子弟,宣传建村历史,先辈的光辉事迹。团结每家每户,一起参与活动,增加本村的凝聚力。

  (三)强化专业指导,培养振兴乡村人才队伍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面临缺乏技术支持导致建设性破坏等问题,如果能够在县一级成立由文旅、文物保护、规划设计、建筑等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家指导机构,由专业人员联系传统村落,并驻村进行布局规划、修复建设指导,这样会让传统村落保护更接地气。杨坡村可以组织一些有知识、热爱历史文化的年轻人,跟随专业指导人员多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本土人才。密切联系在外乡贤、高校毕业生,吸引和动员他们返村投资创业。

  (四)多方努力筹措资金,建设美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居民及社会共同努力。杨坡村要争取全国传统村落保护政府资金补贴,鼓励杨坡村原住村民以修缮自家古民居,改造成民宿院落,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进而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提供资金保障;杨坡村的桃杏林,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本村在外的乡贤、成功人士回村承包,修缮园林,改良品种,打开桃杏销路,把桃杏林建设成景观林和经济林,成为杨坡村旅游打卡地。

  (五)提升杨氏彩塑艺术品的附加值

  杨氏家族彩塑,由原来的家族几人在周边甘肃平凉崆峒山彩塑文物修复及混元阁造像、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复原造像、宁夏青铜峡南海观音寺千手观音造像、甘肃静宁兴隆寺道教造像等,发展到今天已被社会公认。现有国家级传承人、省(区)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县级传承人及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青年拔尖人才共15人的技术力量,可以承担各省区重点旅游区名胜古迹的大型雕塑和文物修复工作。

  杨氏彩塑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除了审美功能之外,还应力求扩展其社会功能,提高其应用价值,提升杨氏彩塑艺术品的附加值。让杨氏彩塑作品进入千家万户,走进经营单位,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氏彩塑要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走向公司化管理轨道,面向社会,大胆招聘人才,增强技术力量,加强艺术品研发,拓展艺术品销路,使杨氏泥塑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六)加快村志族谱编纂工作,留住乡愁

  编纂村志族谱是保存历史、传承文明的客观要求,是抢救记忆、留住乡愁的迫切需要,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有效方式,是提升村落内涵、展示村落形象的有效措施。杨坡村急需尽快组织专业人员,编修村志族谱,完整地记述杨坡村在漫长历史中经历的风雨沧桑,展示杨坡村的传统村落优势和魅力,为后人留下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杨坡村要尽快行动,努力把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做好。

  (作者单位:隆德县档案馆)

  摘自:《宁夏文史》2022年第4期  总第57期